介紹 |
佳里區舊稱「蕭壠」,為平埔族西拉雅族社名「Soulang」之音譯,意為「契約之地」。蕭壠社為西拉雅四大社之一(蕭壠社(今佳里)、新港社(今新市)、目加溜灣社(今善化)、麻荳社(今麻豆)),舊時佳里區位於濱海的蕭壠半島,西南靠臺江內海,北臨古曾文溪(今將軍溪),瀕臨河岸靠近海口,是各社中最依賴魚產的村子,十九世紀中,古曾文溪改道、臺江陸浮後,佳里區才位於內陸至今,因此「Soulang」亦有「河川曲流之處」之意。1920年臺灣地方改制,始將「蕭壠」改名為「佳里」。 蕭壠社包含的地區非常廣,自灣理溪到八掌溪之間,以及北門區、新營區西部等地都是;本社則以佳里為大本營 ,以金唐殿為中心,往四方延伸,金唐殿的重要性可見一般,為蕭壠地區經濟貿易及文教中心。 佳里金唐殿,起源眾說紛紜,唯可確定創建於康熙37年(1698);嘉慶23年(1818)重建,自此定名「金唐殿」;咸豐5年(1855)重修,特請「臺灣交趾陶開基祖」葉王彩繪裝飾如脊翎飛檐、榱題斗栱、藻井堂壁、棟樑楹柱等;昭和3年(1928)重修,特聘「剪粘名匠」何金龍重建裝飾;民國45年(1956)重修,特邀名師王石發油畫楹柱、大師施天福雕鏤青石龍柱、石壁浮雕等。 主奉諸王爺,主祀朱、雷、殷、蕭四王爺(千歲),副祀金元帥、方娘娘,陪祀高爺與矮爺。 相傳金唐殿建廟之初,主神原為蕭王爺(蕭府千歲)、金元帥(金府千歲)、方娘娘(方府娘娘)、觀音佛祖。清康熙年間,有王船載神明停泊於蕭壠社,族人便恭請神明奉祀,從此為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,所以有了三年一次的大祭典,即「蕭壟香科」。王船上的神明並指點蕭壠庄民,有朱、雷、殷三尊天神奉旨下凡鎮守蕭壠庄,庄民便於雕完金身後,到歸仁大人廟保西代天府借殿開光,再迎請回金唐殿奉祀,成為鎮殿主神。因此每逢建醮或刈香之年,必回歸仁大人廟謁祖請火及領兵,以示不忘本。 金唐殿格局為面闊三間,進深三進,傳統典型的廟宇。正身兩側作護龍,正殿及後殿前築有拜亭,廟前有埕,埕前立木製旗竿一對。三川殿採三柱形式構架,山川脊形式,作穿堂之用;護龍正面作西洋式牌樓,高低錯落,中西混合;拜亭作祭祀儀典用;正殿奉祀千歲爺。 廟簷並有二尊國父 孫中山先生的塑像,為全國最早,也是全國唯一廟宇保存孫文先生泥塑像之地。 金唐殿廟貌宏觀,雕棟畫樑,巧奪天工,金璧輝煌,其優美的建築藝術和細緻的工藝價值,是極珍貴的文化資產─兼具生活傳承,風俗形成的「傳統性」、發展地方特色的「地方性」、紀念性意義的「歷史性」、特殊生活價值的「文化性」、顯示民俗活動示範作用的「典範性」─已列為三級古蹟。 每三年一次的「蕭壠香科」又稱更是臺南五大香之一,五十餘頂的神轎和近六十團的藝陣共襄盛舉,其中由108位小朋友裝扮成36天罡72地煞的百足真人蜈蚣陣號稱「全臺第一陣」,氣勢非凡、雄偉壯觀。 金唐殿「蕭壠香」為「王醮」和「刈香」結合的「香醮型」活動,分為「刈香」和「王醮」兩個部分─「刈香」指的是大型的遶境(臺南境內就有4個「香」:佳里蕭壠香、學甲香、麻豆香、西港仔香);「王醮」即王爺祭典,而金唐殿的「王醮」同為「五朝」,十分特殊。 「蕭壠香」每三年於農曆正月18日至23日舉行一次:於17日午夜請王迎駕,迎請「代天巡狩」,隨即「開光」、「安座」;自18日至20日「刈香遶境」,按「出香、繞境、入廟」繞行17角頭24村庄;23日上午舉行「送王船」、「遊天河」火化儀式,下午「謝燈篙」後,整個活動結束。 (文字資料彙整於:「臺南市佳里區區公所官網」、「金唐殿資訊網」、「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官網」等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