介紹 |
廣護宮,主祀廣惠聖王(東晉時代太傅謝安,薨後追謐文靖,又錄淝水戰功,贈為廬陵郡公,俗稱「王公爺」),舊稱「王公廟」,於1945年更名為「廣護宮」至今。 最初興建於明永曆(清康熙)年間,是永康區歷史最久遠的廟宇之一,也是永康區唯一創建於明鄭時期且未遷離原址的廟宇。 大灣古稱「大灣塘」,三面環水─東是溪流,西有巨沼,朝北匯流;明鄭時期臺南設置承天府,大灣位於小東門城外。當時有福建、漳、泉移民謝、汪、李、鄭、王、黃、陳、楊、劉等九大氏族陸續定居於此,並以謝姓為中心逐步開發而成村莊,名「大灣庄」。 明末清初時期,有晉代陽夏之謝安後裔─漳州府龍溪縣二十八都寶樹社商人謝德明,迎謝氏守護神─廣惠尊王謝安及姪元帥謝玄─於謝姓家族內設壇祀奉,並有各姓族民前來膜拜,香火鼎盛,威靈顯赫。 此後,民眾感其神恩,推舉各姓族長與謝德明之子謝德福,共商獻地集資建廟祀奉聖王,並仿照祖廟名稱,號「大灣王公廟」,正式祀奉廣惠聖王、謝府劉夫人、王公祖、謝府元帥、註生娘娘、天上聖母、中壇元帥、福德正神、岳府元帥、觀音菩薩等神佛像,成為大灣開基祖廟。 廣護宮自康熙年間建成至同治年間已具有三川、四垂、正殿的龍虎井建築;光緒年間再增建左右護龍;日治末期因皇民化運動「毀神廟、除神明」,諸多文物毀壞殆盡,僅存祖傳正身廣惠聖王神像和同治年間的石香爐;光復後由信徒集資大修,並改稱「廣護宮」。 民國後歷經多次修整,廟體擴大採宮殿式造型,分中殿及左右廂室,外觀雄偉,遠處觀之,宛如三廟並立。 中殿廟頂分成二層,中央為「大灣廣護宮」金字匾額,兩邊配有雙龍扶匾及風調雨順之浮雕人物;上層樑脊上有雙龍朝福祿壽;後殿樑脊上有雙龍拜塔。廟頂全蓋琉璃瓦,各層翹脊簷牙,有龍鳳、飛舞、草木、戲曲故事人物 等;兩廟廂上層,建龍鐘鳳鼓樓,頂端各矗立一尊雄偉將軍塑像為守護神,雄麗雅緻。 廟門分中門、龍虎門、兩廂門,各扇門神雄偉雅緻,栩栩如生;各門前有石獅一對把守;中門門楣上有八仙彩一幅,琢磨之巧緻,甚為稀有。 廟內高大石柱雕刻有鳳凰朝牡丹;神房採皇殿式造型,分成中殿及兩偏殿,殿內壁面塑龍、麟、鳳立體浮雕。中殿房前有龍柱二對並立,青龍舞爪配刻花草人物;偏殿房前有一對龍鳳並配之龍柱,各隔間屏簾巧刻二十八宿,並配八仙及飛禽走獸、花木、內枝、外葉,細巧精緻,神氣活現,輝煌燦爛。 (文字資料彙整於:「臺南市永康區公所官網」、「廣護宮官方部落格」等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