介紹 |
我族世稱「中州陳」,自開臺祖一貴公遷臺迄今,已有三百四十五年之族齡。依據金門碧湖陳氏族譜記載「一桂字民材,往臺灣中州住」。一桂公卒年失紀,據我們奉祀三百多年之古神主書「三月初一日未時生,七月初一日未時歿,石龍,瑞龍」,祖籍金門碧湖,即今福建省金門縣金湖鎮湖前。 公係宋代遷址金門碧湖,是開金門第一陳,一郎公(諱光祖)之第十一代孫,父祖養公,兄弟三人居行三。祖妣鄭氏細娘,生於明萬曆壬寅年(西元一六0二年),五月二十九日卯時,卒於辛酉年(西元一六八一年)四月五日午時,享壽八十歲。係鄭成功親姑,長鄭成功二十二歲。一桂公育有三子,長子招龍,次子石龍,參子瑞龍。長子事蹟失傳,次子石龍公一妻、一妾、一婢(後為三祖媽),西元一六六一年,一家十三口,因反清而放棄家園,勸進鄭成功開臺有功,再奔走各地勸說甚多知友及族人舉家遷臺。為集餘糧甚多,而為鄭成功運糧官兼督眷船與民船隊之職。鄭軍經澎湖直進台灣,分兩隊由南北鯤鯓口進入一內港,自號頭港(第一號港之義),上陸頭教山(先到之山),時為明永曆十五年辛丑四月二十六日。一貴公引部分民船隊及眷船入漚汪溪(今之將軍溪)由今之中洲前、頭前寮西,北岸上陸,巡察附近相宜之地,就地取材,建寮於此,號曰頭前寮(先隊所建之寮)即日與頭港上陸者會合,各以建寮屯駐,命名中洲。 一貴公與長子、三子,因公事奔走各地主持巡察,待鄭軍於同年四月二十九日上陸鹿耳門,處理公事告一段落後返回中洲,與同來之侯姓,邱姓,再察地理發現,紅龍遶匋穴、九天女穴,米籮照鏡穴,而分占之,次子石龍公於今之陳萬福厝址,此為中州第一家。陳姓據中洲、吳姓占頭港漧,林姓居尖山,而林、戴、蔡姓建家中洲西北方之尾厝,邱姓在東建家號為東頭。侯姓在溪底建寮(後之溪底寮)。茅草埔、過港子、港仔南、編入我祖地,當斯時因各庄之先祖大舉進臺,學甲社之平埔族住民紛紛遷徙,唯遺留灣頭(今華宗橋東北)至今中洲箍寮東一帶謂之番園。至鄭成功發屯墾令,陳永華設官廍令植甘蔗,陳姓祖先亦在中洲西設廍,今尚有西廍部落之遺蹟留存。 鄭成功部將施琅,後來反鄭、攻克上陸台灣,由漚汪溪南岸上陸,設將軍府於今之將軍鄉,又改溪名為將軍溪,對陳姓祖先發給屯墾契,另劃土地三百餘甲給陳姓祖,而石龍公與瑞龍公全數分給招龍公後代。陳姓開臺祖媽,鄭細娘墓位於北門鄉北洋嶼臥犬山,俗稱「九氤氳」,屬紅龍繞匋穴,葬後十七年瑞龍公始為之立碑,據說是鄭成功軍師派人定更者,乃現存臺南縣最古老之明朝古墓之一。 有國必有史,有族必有譜;無史則綱紀廢,無譜則源流失。族之有譜,猶水之源、木之本。公於民國十八年開始著手編輯族譜,二十一初稿完成,賡續對照戶口、整理除戶簿,二十四年謄抄總本工作完成,二十七年開始整理金門族譜,四十六年至四十九年複查工作,挨戶核對,所有憑証如神主牌、戶籍資料全部查閱,記載至為翔實,五十二年三月三日付印,五十九年四月七日發行,前後歷經四十二年,完成此一空前未有之鉅著「臺灣中洲陳氏族譜」,無疑是一部宗族文化史,留下我族寶貴文化資產,厥功不可沒。 公一生專心學術研究及編族譜工作,平生著述甚多,是中華民族總修譜運動中心召集人,中國族譜圖書館創設與倡議人,為族譜界之權威學者,今為感念其豐功偉業,特撰寫陳仁德先生碑文,鑲於本宗祠進門左側,以資紀念。(資料來源:財團法人台灣省台南縣學甲鎮中洲陳桂記大宗祠官網) (照片來源:財團法人台灣省台南縣學甲鎮中洲陳桂記大宗祠官網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