介紹 |
金山岩座落於九份基山街後段,屬於大竿林地區,看起來是一個不甚起眼的寺廟。據《金山岩沿革》之記述,大正6年(西元1917年)住民王永圃為叩謝神恩,在基山老街和九份國小下方小徑會合處的岩壁(金山岩現址)雕成觀世音菩薩及善才龍女聖像供奉,昭和20年(西元1927年)李國整修石部,隨後每逢農曆6月19日觀世音菩薩聖誕依例盛大舉行酬神慶典。民國56年(西元1967年)由庄頭耆老共同倡議募款修建正身與寺廟,並於民國62年(西元1973年)由里長白木章向政府申請寺廟登記並擔任第一任管理人,民國67年(西元1978年)加建右廂房,逐步整建成現貌。門口兩幅對聯巧妙地把「金山」與「觀音」襯托出來。廟內未塗上紅漆的岩壁,被長期點燃的香燭薰成黑色。廟柱採用佛教廟宇慣用的黃色,外牆則貼以紅色磁磚。
金山岩的規模雖然迷你,但據歷年許多九份本地居民與外地遊客的親身體驗,都不約而同地說很靈驗,所以香火一直很鼎盛,不乏千里而來的信徒。例如「金山岩」匾額即是基隆來的信士所製作捐獻。據九份耆老表示,九份過去幾次颱風或豪大雨、金山岩週圍環境與住戶均遭受損害時,唯獨金山岩安然無恙、屹立不搖,為其增添了幾許神祕色彩。信徒未必能夠在此求得事事如意與榮華富貴,但是在觀世音菩薩普渡眾生的宏願下,只要心存正念、一心向善、不好逸惡勞也不作姦犯科,一旦信徒有重大疑惑與抉擇兩難時,往往都會來此找到人生方向的正確指引。
日治時期,金山岩旁邊的房子誕生了一個諺語:「有憨槌仔富,無憨槌仔厝」,意指日治時期九份一位很有經營理念的大地主游昂槌,被稱為「憨槌仔」,不隨著大家採金賭運氣,反而在九份地區經營房產業務,房子從基山街底的銀樓一路延續到金山岩旁,人稱「憨槌仔厝」,專門出租房間給採金工人居住,穩穩坐收租金致富。這句諺語是說就算是採金一夜致富擁有與憨槌仔同等的財富,也沒有他的房產多。
金山岩居高臨下,地理位置佳,前面廟埕即是一塊免費的公共觀景場地,設置數部投幣式望遠鏡供遊客遠眺大海或基隆山,是另一處看山望海的絕佳地點。手拿一杯飲品、享用買來的地方特色小吃、悠閒地看書或打開電腦無線上網,享受著微風徐徐吹拂,金山岩就是您的私房咖啡館與茶坊。
參考資訊:現場採訪、《金山岩沿革》(唐納德先生提供)、信眾口述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