介紹 |
大天后宮又稱臺南大媽祖廟,原為明寧靖王朱術桂的府邸。寧靖王別號一元子,所以這座府邸也稱為「一元子園亭」。祀典大天后宮前身為明寧靖王府,是鄭成功之子鄭經為了表示對寧靖王朱術桂禮遇而建。後來,清將施琅率軍攻台,鄭氏投降,寧靖王聞訊決意自縊殉國,他的五位妃子率先懸樑殉主(後祀五妃廟)。清將施琅攻佔台灣後,即進駐寧靖王府,將其大致變動 、更改、拆除。後來因施琅將平定之功勞歸於媽祖,於是(原寧靖王府)內供奉媽祖且改為天后宮。 清康熙二十二年癸亥(西元一六八三年)水師提督施琅征臺,鄭軍失利,克塽乞降。依託鄭氏的寧靖王與五妃先後殉死,明室滅亡,施琅班師內渡時,鑑於臺灣人民對於媽祖信仰虔誠,為收民心,乃奏請清廷將寧靖王府邸改建為媽祖廟,加封天妃為天后,廟稱天后宮,為臺灣最早的官建祀典媽祖廟。大天后宮,歷經了數次整建,在民國74年以其歷史與文化地位被列為台閩地區第一級古蹟迄今。大天后宮在台灣將近400座媽祖廟中,具有宛如貴族般的尊貴地位,是台灣第一座官建媽祖廟,也是唯一列入官方春秋祭典的媽祖廟。 大殿所奉祀之栩栩如生、尺寸碩大的金面媽祖神像是大天后宮最大的特徵,可說是台灣泥塑雕像的代表之一。旁祀千里眼、順風耳亦為傳統泥塑工藝技術的上乘佳作,其剛健神武、栩栩如生的動作、神情,彷彿正在傾聽與凝視凡間民眾之訴求。正殿中約二人高金面媽祖神像,面容慈祥,媽祖護國佑民的神蹟深植民眾心中,來自全台虔誠的信徒更是絡繹不絕。 前殿石雕為民國三年甲寅(西元一九一四年)所刻,窗櫺不刻細緻,龍柱及石獅已改為現形式。拜殿興正殿分離,中央天井宛若一池。拜殿做成三開問的重檐歇山的屋頂,採用罕見的十架捲棚大木結構,外型蘶娥而突出;殿前的一對蟠播龍柱與正殿前的龍柱,都是造型渾厚的早期作品,從龍足雕三爪上研判,應為天妃或媽祖時期的風格。 大天后宮匾額頗多,其中清朝皇帝御賜的「神昭海表」、「德伴厚載」、「與天同功」最為珍貴。而栩栩如生、尺寸碩大的媽祖神像,以及陪祀在右的千里眼、順風耳,則是藝術上難得的佳作。 大天后宮坐東朝西,建於斜坡地上,面對昔時的碼頭,因此建築物由前而後,級級升高,自前殿、拜殿、正殿至後殿,一進比一進雄偉。正面寬三開間,平面呈縱深式的四殿兩廊式配置。宮後連著供奉關聖帝君的祀典武廟,右倒是供奉觀音佛祖的佛祖廳。 拜殿與正殿分離拜殿,採三開間重檐歇山屋頂,罕見的十架捲棚大木結構,外型巍峨而突出,中央天井宛若一池。殿前的一對蟠龍柱與正殿前的龍柱,都是造型渾厚的早期作品,從龍足雕三爪上研判,應為天妃或媽祖時期的風格。前殿石雕為大正三年(西元一九一四年)所刻,窗櫺不刻細緻,龍柱及石獅已改為現形式。 |